訪問員︰阿僖
今次非常有幸,能夠與一位曾追討賠債的工友–-和叔做訪問。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內,和叔有問必答,當中亦令作者從和叔口中更具體的了解當時利興工潮的事宜。
「果陣最主要問題係同利興(清潔公司)完左合約,但唔肯俾遣散費」,和叔冷靜地說。經追問後,得知公司不惜利用調職作藉口令工友們變相自己辭職,無須賠償遣散費。和叔指出,調去的新工作地方本身有工友負責和上班,想想亦感覺古怪,同時公司並沒有與和叔商討薪金、合約,只是直接通知和叔需要調離至其他工作地方。於是促使了日後的利興工潮,工友追討應得的賠債──遣散費。
其實,和叔要求的東西十分簡單,他希望能夠自力更生,無須倚靠子女過活。但外判商的惡行,卻教他不能達到心中所想,本來屬於和叔的遣散費,最後竟然「打了折」,只獲得全數的八成。事件讓我們重新思考,到底外判制度是否真的那麼美好?價低者得的競投,由出價最低的外判商投得,然而為獲取利潤,外判商只好利用不同的灰色地帶,剝削工友們應有的權益,例如事件中,清潔公司利用調職變相迫工友自己辭職,而迴避支付任何遣散費。政府作為「話事人」,應著重工友的權益,時刻監察外判商,重新審判現有的扣分制,做一個有承擔的政府,而非採取放任而行的態度。當無數的工友被剝削,令他/她應有的儲蓄大減,而需要借用社福退休資源,增加公共開支的壓力,到最後,受害者畢竟還是政府……
當然,事件的可幸之處在於工友們能夠凝聚在一起,共同爭取應有的權益。每名工友的影響力雖然只是微乎其微,單靠個人力量對抗外判商可謂天方夜談。但只要集結力量,聚沙成塔便可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事件反映工會的存在是缺不可少,工友比單獨一名工友更有談判的能力,而工會假若缺乏工友的支持,一樣無法取得成功。利興工潮是一個實證,工友們相信工會,齊心出席工會的活動,而工會則全心為工友爭取應得權益和保障,互相支持,才成功爭取應得的遣散費。
事情的結局是工友們只獲「打了折」的遣散費,無法全數拿回來,可見單靠工會的力量,仍無法令像利興這一類狡猾的外判商就範,只有與政府的監察制度相互連結才可令所有外判商不敢胡亂剝削工友,所以政府必須加強監察及落實扣分制度。其實像和叔這一類的清潔工友,每天需要對著廁所工作,是非常值得尊敬,但和叔在訪問中,他曾表示做清潔工並不辛苦,反之可以養活自己,這份的謙虛和默默耕耘的心,更值得受到人們的尊敬。